時間:2017-09-21 09:47:04 編輯:5號網-pmm 1719
精油的種類有很多,市場上賣的有好有壞,購買時要注意分辨好壞,畢竟好的精油產品對肌膚保養才好。那么怎么區分精油好壞?怎么辨別精油好壞?
精油,用聞的,你喜歡就好;用擦的,得首問你的皮膚要不要,次問需要多少的量。 簡明扼要的說:精油不等于是好物,即使是擁有皇家血統般尊貴出身的精油,都不見得對你的皮膚有幫助。多數人并不了解自己的皮膚要不要精油,而是直覺精油對皮膚是好的或者聽從業者(與網絡查詢到)的說法,覺得精油就是很神奇,就徑自買來往保養品里混搭、跟植物油混合,接著就往臉上擦了。這樣的舉止,根本是不理會皮膚的要或不要,強迫皮膚接受你的安排。你的無知,雖是好意,但不見得對皮膚是好的。商業,多數時候是只啃噬消費者腦髓的怪獸。精油原本是清新脫俗的仙子,何其無辜,硬是被行銷包裝給扭曲成具有超能力的巫婆。如果可以轉念,請這樣看待精油。精油,擁有芬芳氣味,由嗅覺神經引導進入腦部,刺激大腦前葉分泌出內啡汰及腦啡汰兩種激素,使精神愉悅而感到舒適,提升心靈素質,有讓生命更美好的感受。
精油提取自植物,是具有揮發性且對皮膚具滲透性的油可溶性液體。植物「精油」的分子結構,跟植物「油」是不同的。前者分子小,后者分子大。前者對皮膚具侵入性滲透性(能滲入到活細胞層、微血管、淋巴液、組織液體系),后者對皮膚不具侵入性滲透性(只會濕潤到角質層)。不同植物取得的精油,成分共同度偏低、差異度偏大,也因此造就了不同的香氛味、不同的效果(譬如殺菌、抗氧化、鎮靜消炎等價值)。有人大談精油的純度、產地取源、提取方式,標榜高質量精油的價格高貴與尊貴。沒錯,選擇純正優質的精油學問大,但讓精油不傷皮膚的發揮價值,這學問更大。
優質精油,不是以10cc一小瓶要價幾千元或幾百元的價差來分辨的。(然后,別老問專業人「如何用簡易的方法判斷精油的純度與質量?」,能給你答案的就不是專業人,那人一定是江湖術士)。一般人,不具化學學理背景的判斷能力,更無精密分析儀器可輔助鑒別。(請注意:精油專家是依附分析儀器才存在的人物,離開研究分析室,專家一秒變凡人。)精油的品級與組成成分比例,全得靠「具公信力的檢測報告」來發聲。但糗了,一般消費大眾、賣分裝成10毫升精油的商人,有幾個看得懂檢測報告的?(不是出示報告,就等于「證明品質」。一般人看不懂的「檢測報告」,剛剛好拿來賣弄,做為商業上「質量掛保證」的幌子)。
而再優的精油,也不能「直接」擦在皮膚上。這是灼傷皮膚的行為、逼死皮膚的行為。藥能治病,但也得講究劑量合宜。一次性大量投藥,病沒除,命倒是先除。也許你會說:「混合在保養品中,像是化妝水、精華液、乳霜里再擦,總可以了吧?」當然不會有人告訴你不可以。賣精油的,就教你這樣用。你必須知道,精油分子小,里頭的成分,不論有沒有護膚性,擦在皮膚上,就跟酒精、丙酮、汽油一樣,快速地往皮膚垂直滲透而下,跟著淋巴液、血液,到全身去旅行。精油,本身就是一種足以穿越細胞膜、損毀細胞膜結構的溶劑。不論質量好或不好,使用濃度偏高,對皮膚就是傷害。精油,本身就能扮演「助滲透」的角色。一般的保養品,采好處最大且壞處最小的概念來設計配方。而當你自己多事的畫蛇添足加了精油到一般的保養品里去,往往會讓原本的「壞處最小」,因為精油的助滲透力而擴大化為「對皮膚有害」。這時候,你要怪誰?在怪精油、怪保養品之前,請先狠狠地怪自己的無知吧!誰讓你自找麻煩?
聽人家說玫瑰精油能美白,就死命的往保養品里加、往臉上抹,連泡澡也要加,來個全身美白。玫瑰花精油,真能美白嗎?拿什么成分讓皮膚變白?找遍文獻資料,就沒看過可以具體指出玫瑰精油里的那個成分可以對應到「黑色素生成與代謝」上的作用機轉。了解一下玫瑰花瓣提取出的精油成分吧。主要成分是單萜類化合物,香茅醇類(相對含量高達90%以上)、芳樟醇類、香葉醇等,倍半萜烯、倍半萜含氧化合物也占相當比例,其它主要的揮發性成分二十幾種。這些成分的含量多寡及化學結構上的微差異,造就了不同品種不同產地不同提取方式的玫瑰精油的香氛差異。重點是,不論分別獨立去探討玫瑰精油這么多成分的科學美白依據,或者直接進行玫瑰精油的科學美白測試,都「沒有證據」顯示玫瑰精油能美白。我相信,還是有很多人堅持使用玫瑰精油皮膚會變白、能變白、有變白。那究竟是真心話?還是謊言呢?我的看法是:這跟很多人去求神拜佛的態度是一樣的,是以「心誠則靈」的念力給到的信心加持吧。(無法用科學去驗證的事,也只能用這樣的方式去理解)
一看精油的包裝
首先我們可以通過看精油的包裝來識別,精油通常會保存在深色密閉小玻璃瓶里,有特殊的耐強酸、強堿的瓶蓋,防止日光及氧氣滲入,這樣精油才不易揮發、變質。在良好的保存條件下(保存在常溫下),通常至少可以保存兩年,品質好的精油可保存4~5年,柑橘類精油也可保存1~2年。用配有滴頭的瓶子包裝的產品一般是3%~10%之間的稀釋精油,不是純精油。純植物精油的標簽上是應標明純度的。
二看精油的比重
一般來說,草類精油分子最輕,滴入一杯水中會快速擴散,水面會呈現浮油狀態;樹脂類精油分子最重,滴入一杯水中,可整滴完整地沉到杯底,不易溶于水。但這兩者在水面、水下會分布兩種比重的精油分子,雖不溶,但味道已彌漫整杯水了。花類精油中比較特殊的洋甘菊,比重也比水重,不溶于水,與樹脂類精油類似,會整滴直入水底,看得出晶瑩剔透的墨綠色精油珠。
三看精油的顏色
例如藍甘菊(德國洋甘菊),因為含有相當珍貴的成分“藍烴”,它的顏色是深藍色的,有濃厚的藥味。至于有人反映說,他以前買的藍甘菊都是無色的,只能說:“你上當了”,別人把里面高貴的藍烴成分作抽離才賣到你手上的。
四看精油的質地
品質愈精純的精油,滲透力愈強。將測試的精油輕擦在手背或手腕內側,再用指尖稍微按摩幾下,品質好的精油會在瞬間被吸收,而且不會在皮膚上留下亮亮的油脂成分。也可以仔細觀察精油中是否含有雜質。比如以傳統的冷凍壓榨法從果皮中壓出的精油,其中會留下少許殘渣,這會使產品品質不佳。
五看精油的融合程度
品質純正的精油親油性很強,調配在基礎油內時,將完全融合,兩者分子也完全結合。否則,便是精油含有化學合成品或蠟質,以至于不能與基礎油充分融合。
六聞精油的氣味
其實,最能分辨精油真偽的,就是你自己的鼻子。純植物精油散發出天然的香味,有別于化學合成的香水、香料或香精。純正100%的植物精油,聞上去味道復雜,有種像是什么味道可又說不清像什么味道的感覺,每個人對它的感覺都有些差異,且有前味、中味、后味的不同感受,味道有深沉的持續力。而合成品的就單純許多,有的味道聞起來比較單一、不復雜,每個人聞起來的感覺大都相同。
七問精油植物的產地
萃取精油的植物,會因產地不同而品質有差異。土地的質量、氣候、氣溫、濕度與種植的水準、收成的時間和處理的方法等,都直接影響到其精油品質的優劣。所以選擇精油時應該注意該植物的產地。
相關文章
熱門文章
5H跟帖
最熱標簽
精選文章
猜你喜歡
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,并不表明5h立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