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:2017-09-25 16:00:53 編輯:cwh 699
小兒麻痹是一種可恨的病,很多人不知道這個病的具體消息,下面5號網的小編為你們介紹小兒麻痹會遺傳嗎?小兒麻痹是怎么引起的?
小兒麻痹癥不會遺傳,小兒麻痹癥是于病毒傳染。只要出生后二足月開始口服脊灰糖,連服三個月,四周歲加強一個。還有強化口服糖丸。如果規范接種完全可以預防。
1、支配肢體的肌肉癱瘓,造成不同肌肉之間的力量不平衡。比如支配足外翻的肌肉癱瘓,而支配足內翻的肌肉未癱瘓,造成足兩邊的力量不平衡,內側有力,外側無力,就會發生足內翻。小兒麻痹癥后遺癥患肢關節周圍的軟組織攣縮,造成畸形。比如膝關節后面的軟組織攣縮,就會造成膝關節屈曲伸不直的畸形。
2、不正常的行走等負重活動,加重畸形。如上述的肌肉不平衡或軟組織攣縮的畸形,早期是可以糾正的,但是小兒麻痹癥后遺癥患者不了解這一點,而是在不正常姿勢下繼續行走或做其它活動,就會使畸形加重,形成小兒麻痹后遺癥;相反,如應用夾板把肢體固定在健康人的姿勢,就可防止畸形的發生,避免小兒麻痹癥后遺癥的發生。
3、長期不良姿勢的維持是產生肢體畸形的又一重要因素。比如患兒癱瘓后長期盤腿坐位,就會造成髖、膝關節屈曲伸不直的畸形。長期胸、腰挺不直的彎曲坐姿就會造成脊椎彎曲畸形等。 4、肢體的廢用不活動是造成畸形的又一重要原因。發病后小兒麻痹癥后遺癥患者肢體癱瘓,不活動,而肢體的生長發育與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密切相關,肢體癱瘓不活動的結果就造成了患肢的骨骼、肌肉及其它軟組織的發育遲緩,甚至退化,而出現患肢短小、細瘦、關節松弛,甚至發生脫位。
小兒麻痹癥的一個后遺癥注意就是殘疾了,患者常常會有肌肉麻痹以及肢體癱瘓的情況。
髖關節攣縮屈曲或者松弛不穩
(1)髖關節攣縮屈曲或者松弛不穩,甚至形成髖關節脫位。膝關節屈曲畸形、小腿向內彎或者向外彎等均為小兒麻痹后遺癥的癥狀。
(2)肢體肌肉萎縮無力、肢體變形、上下肢活動困難、關節不穩定、雙側肢體不等長等。
(3)小兒麻痹后遺癥的癥狀也在腳,腳都能畸形,如走路時腳跟不能落地或腳不落地,也可能是馬蹄內翻足側走。
另外,身體其他處也可發生畸形,如上肢的畸形、脊柱的彎曲畸形、骨盆的傾斜畸形等等。
本病潛伏期為8~12天,臨床上可分為多種類型:①隱性感染;②頓挫型;③無癱瘓型;④癱瘓型。
1.前驅期
主要癥狀為發熱、食欲不振、多汗、煩躁和全身感覺過敏;亦可見惡心、嘔吐、頭痛、咽喉痛、便秘、彌漫性腹痛、鼻炎、咳嗽、咽滲出物、腹瀉等,持續1~4天。若病情不發展,即為頓挫型。
2.癱瘓前期
多數患者由前驅期進入本期,少數于前驅期癥狀消失數天后再次發熱進入本期,亦可無前驅期癥狀而從本期開始。患兒出現高熱、頭痛。頸背、四肢疼痛,活動或變換體位時加重。同時有多汗、皮膚發紅、煩躁不安等興奮狀態和腦膜刺激征陽性等神經系統體征。小嬰兒拒抱,較大嬰兒體檢可見:①三角架征即患者坐起時需用兩手后撐在床上如三角架,以支持體位;②吻膝試驗陽性即患者坐起、彎頸時唇不能接觸膝部;③頭下垂征即將手置患者肩下,抬起其軀干時,正常者頭與軀干平行。此時腦脊液出現異常,呈現細胞蛋白分離現象。如病情到此為止,3~5天后熱退,即為無癱瘓型,如病情繼續發展,則常在癱瘓前12~24小時出現腱反射改變,最初是淺反射、以后是深腱反射抑制、因此早期發現反射改變有重要臨床診斷價值。
3.癱瘓期
臨床上無法將此期與癱瘓前期截然分開,一般于起病后2~7天或第二次發熱后1~2天出現不對稱性肌群無力或弛緩性癱瘓,隨發熱而加重,熱退后癱瘓不再進展。多無感覺障礙,大小便功能障礙少見。根據病變部位可分為以下幾型。
(1)脊髓型此型最為常見。表現為弛緩性癱瘓,不對稱,腱反射消失,肌張力減退,下肢及大肌群較上肢及小肌群更易受累,但也可僅出現單一肌群受累或四肢均有癱瘓,如累及頸背肌、膈肌、肋間肌時,則出現梳頭及坐起困難、呼吸運動障礙、矛盾呼吸等表現。
(2)延髓型又稱球型,系顱神經的運動神經核和延髓的呼吸、循環中樞被侵犯所致。此型較少見,呼吸中樞受損時出現呼吸不規則,呼吸暫停;血管運動中樞受損時可有血壓和脈率的變化,兩者均為致命性病變。顱神經受損時則出現相應的神經麻痹癥狀和體征,以面神經及第X對顱神經損傷多見。
(3)腦型此型少見。表現為高熱、煩躁不安、驚厥或嗜睡昏迷,有上運動神經元痙攣性癱瘓表現。
(4)混合型以上幾型同時存在的表現。
相關文章
熱門文章
5H跟帖
最熱標簽
精選文章
猜你喜歡
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,并不表明5h立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