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:2017-02-07 08:05:59 編輯:5號網-lkn 2735
元宵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,在這一天不少人都會聚在一起,逛花燈、鬧元宵。但也有人困惑,元宵節上班工資三倍嗎?關于,元宵節有三倍工資嗎?元宵節上班工資三倍嗎?5號網小編來為您一一解答!
元宵節是沒有三倍工資的。元宵節,今年還不是法定節假日,因此,沒有三倍工資的說法,但元宵節若是遇上周末,是按加班工資算的雙倍工資。
很遺憾 ,由于元宵節不是法定假期,因此2017年元宵節沒有三倍工資。不過,2017年的元宵節是:2017年2月11日,正好是星期六,屬于周末。因此大家可以回家團聚,外出賞燈猜燈謎噢。
元宵,原意為“上元節的晚上”,因正月十五“上元節”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,后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“元宵節”。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。元宵之夜,大街小巷張燈結彩,人們賞燈,猜燈謎,吃元宵,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。
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,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。據資料與民俗傳說,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,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“太一”的活動,(太一:主宰宇宙一切的神),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。
漢明帝永平年間(公元58--75),因明帝提倡佛法,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,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,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,是參佛的吉日良辰。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,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“燃燈表佛”。此后,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。即每到正月十五,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,城鄉通宵燈火輝煌。
“猜燈謎”又叫“打燈謎”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,出現在宋朝。南宋時,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,猜謎的人眾多。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,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。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,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。
南北朝時代元宵節吃伴和肉與動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,唐代吃一種叫“面繭”的面食和焦饣追(即烤餅),到宋代有鹽豉湯和綠豆粉做的科斗羹,并出現了“圓子”,此后元宵節南北方均以吃元宵為習。
走橋一般在正月十六進行,所以這一天也叫“游百病日”。走橋習俗有許多別稱,著眼于除病、去病,稱“走百病”、“除百病”、“散百病”、“烤百病”等,而其中的走、散、烤、游以及橋等則顯示了方式方法的不同。就方式方法而言,游、走、散基本是一致的,參與者是婦女,并且需是“聯袂出游”。有些地區的游走還規定了地點,即需過橋(如北京)或走城墻(如南京)。這種習俗的目的是一致的,那就是驅除百病,保佑健康長壽。
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、貧窮的姑娘。正月十五,紫姑因窮困而死。百姓們同情她、懷念她、有些地方便出現了“正月十五迎紫姑”的風俗。每到這一天夜晚,人們用稻草、布頭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。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、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,像對待親姐妹一樣,拉著她的手,跟她說著貼心話,流著眼淚安慰她,情景十分生動,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、忠厚、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。
請紫姑賜安福:唐代壽陽刺史李景,納何媚為妾;為大婦曹氏所嫉。正月十五日夜,殺何于廁中。天帝憫之,命何為廁神。《荊楚歲時記》:“其夕迎紫姑,以卜將來蠶桑,并占眾事。”故民間每于正月十五夜用畚箕為架,以扶乩形式迎接她降臨,請她保佑蠶桑豐收,人畜平安。
結羊腸成鴛鴦:《霏雪錄》:“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舊歷紙九道為繩,亂結以首尾,聯屬者為兆,謂之結羊腸。”元宵初過猶自忙,家家女兒結羊腸。含情暗思心中語:何時得似雙鴛鴦。
相關文章
熱門文章
5H跟帖
精選文章
猜你喜歡
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,并不表明5h立場。